在铭记与展望中读懂人民至上

2025年5月12日,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,也是汶川地震17周年祭。17年前的那场灾难,地动山摇、山河破碎,无数生命消逝,千万家庭支离破碎,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伤痛。时光流转,伤痛虽已渐渐抚平,但那份刻骨铭心的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广大党员干部当在铭记与展望中深刻读懂人民至上,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,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。

铭记昨天,坚守“念兹在兹、枝叶关情”的为民初心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回望那场地震大救援,震后第一时间,党中央迅速作出决策部署,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,无数救援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奔赴灾区,争分夺秒抢救生命。那一刻,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被诠释得淋漓尽致。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为民初心,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,想群众之所想,急群众之所急,解群众之所难。要精准把握群众政策需求,深入基层,用通俗易懂的“家乡话”宣传党的方针政策、惠民举措,让政策深入人心、温暖民心;要牢记深、实、细、准、效五字诀,撇开键盘、走出机关大院,与群众拉家常,摸底子、找问题,听期盼、明需求;要主动下沉一线,洞察社情民意,力争把矛盾解决在基层、化解在一线;把“办公室”搬到百姓家门口、农家庭院、田间地头,直击要害、直戳痛处,设身处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,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、幸福感更可持续、安全感更有保障。

环顾今天,砥砺“冲锋陷阵、舍我其谁”的担当精神。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,无数党员干部、武警官兵、医务人员、志愿者等冲锋在前、勇挑重担,展现出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。他们不惧艰难险阻,克服重重困难,带领群众重建家园,让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。当前,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,前进道路上仍然会面临各种风险挑战。广大党员干部当砥砺“越是艰险越向前”的担当精神,在困难面前不退缩、不推诿,主动作为、迎难而上。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,要永葆闯的精神、创的劲头、干的作风,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感,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,冲在前、干在先。要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,积极投身基层一线,在防灾减灾、乡村振兴、社会治理等重要任务中亮身份、挑大梁、做表率,在“关关难过关关过、步步难行步步行”中突破重围,不断刷新事业成绩单,将不可能变成可能。

展望明天,提升“未雨绸缪、隐患排查”的防范能力。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坚持以防为主、防抗救相结合,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,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,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,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。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,就是为了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,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,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。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契机,立足当下、着眼未来,不断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。要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学习,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创新宣传方式,利用“线上+线下”多种渠道,如社区讲座、短视频科普等,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;要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演练,在演练中熟悉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,不断总结经验,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;要深入排查各类灾害隐患,建立隐患排查台账,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期限,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落实到位,做到防患于未然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
滚动至顶部